健康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讲堂 > 正文

健康科普丨肥胖—你的腰椎间盘无法承受之“重”

文章时间:2025/04/10 13:22:16 来源: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明确提出“体重管理年”行动计划,强调超重已成为慢性病防控的关键战场。国家卫健委《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超重率已达34.3%,肥胖症患病率为16.4%。

640 (11).jpg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超重人群占比也是居高不下。脊柱作为人体的“承重梁”,其健康与体重管理密不可分。肥胖正在成为危害脊柱健康的“隐形杀手”。

肥胖对脊柱健康到底有哪些影响,我们跟随援疆专家、我院脊柱骨科主任张奎渤一起了解肥胖与脊柱健康。

什么是肥胖?

肥胖是一种以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国际上通常以身体质量指数作为评估标准,身体质量指数是通过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计算得出。而计算结果大于等于24时则为超重,大于等于28时即为肥胖。

640 (3).png

脂肪不仅积聚在皮下,更可能沉积在内脏、肌肉甚至骨骼周围,对身体系统产生多方面影响。

产品研发脊柱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呢?

脊柱由33块椎骨组成,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五个部分。它不仅支撑人体重量,还保护脊髓神经,维持人体直立和活动。椎体之间有一层柔软的结构——椎间盘,它就像是“避震器”,帮助缓冲压力与震动。

图片

而椎间盘突出症,尤其是腰椎间盘突出,是目前最常见的脊柱相关疾病之一。发病人群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久坐族、司机、办公室职员尤为高发。该病表现为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严重时会导致下肢无力、麻木,甚至影响日常行走。

肥胖是如何“压垮”脊柱的?

1、机械负荷:椎间盘的“超载危机”

腰椎间盘作为缓冲垫,负责“吸收”身体在日常活动中经受的冲击力,当身体超重时,腰椎压力会显著增加,体重每增加10公斤,腰椎所承受的压力可增加数倍。

640 (1).png

在日常直立时,体重增加直接转化为脊柱负荷,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随体重呈倍数增长;弯腰或提物时,压力会进一步放大,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肥胖者由于腹部脂肪堆积,身体重心前移,进而加快椎间盘突出的形成。

2、代谢紊乱:脂肪组织的“化学攻击”

除了物理负担,脂肪细胞还会分泌炎症因子,而炎症因子不仅会损害脊柱健康,同时,还会抑制新生血管,阻碍椎间盘的营养供应。

640 (14).jpg

3、运动代偿:恶性循环的“动力失衡”

许多肥胖者缺乏规律的运动,核心肌群力量薄弱,无法有效支撑脊柱结构。走路步态不自主改变,走路时重心后移导致腰椎前凸增加。长期坐姿不良、活动减少导致腰椎负担加重,肌肉萎缩,使椎间盘承受了更多的应力,进一步诱发或加剧椎间盘突出。

肥胖加深了脊柱治疗的难度

在脊柱外科中,肥胖人群在手术和康复上也存在着特殊的难度。肥胖患者腰椎结构的异常改变,使得手术复杂、时间长。同时其自身皮下脂肪层厚,组织结构暴露困难,在相同手术视野暴露率情况下,肥胖患者手术切口长、层次深,组织损伤大,术中出血量多。并发症概率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640 (13).jpg

在术后康复时,肥胖的患者术后恢复慢、功能锻炼受限,更易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肌力萎缩,疼痛也更容易反复发作,形成“手术-复发-再手术”的恶性循环。

脊柱健康警钟:肥胖人群需要重点关注

1、哪些肥胖人群更易发生椎间盘突出?

腹型肥胖者:腹部脂肪堆积最容易引起腰椎生物力学变化;

640 (10).jpg

久坐办公室人群:白领、程序员、司机等长时间坐姿人群,肌肉活性差;

体力劳动者中肥胖者:在重体力劳动基础上叠加肥胖,更易诱发急性损伤。

2. 自测与早筛建议

若身体质量指数显示为肥胖或超重,且常有晨起僵硬、坐久腰酸、弯腰困难、腿部放射痛等症状,应尽快前往附近医院询问医疗建议以及是否进一步行相关影像学检查。

3、体重下降能否“治愈”椎间盘突出?

虽然体重下降不能让突出的椎间盘“缩回去”,但它能显著减轻神经压迫、缓解症状,减少发作频率。一些临床观察发现,超重患者减重10%以上后,腰痛评分可以明显下降,如果可以减轻甚至消除症状,部分人就可以不再需要手术治疗。

科学控重,从腰椎开始

减重不是节食,而是“结构调整”,饮食方面,以低脂低糖高纤维为主,避免高热量加工食品;适当增加运动,如快走、游泳、核心肌群训练,有助于加强腰背部肌肉;戒掉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有助于改善内分泌系统,提高新陈代谢;同时要保持健康的心态,在每个阶段设立合理目标,增加体质。

640 (12).jpg

控制体重与保护脊柱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工程。从选择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食物替代精制碳水,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身体锻炼,控制体重不仅是减少数字,更是对脊柱健康的长期投资。

每减少1公斤体重,脊柱便减轻数倍压力;每增加30分钟运动,腰背肌群便多一分保护。唯有全民参与、科学施策,才能让超重不再是脊柱的“不可承受之重”。

上一条:粤喀话中医丨警惕呼吸科这些“致郁系”疾病

下一条:健康科普丨别让诺如病毒 “搅局” 校园生活,速看预防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