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学廉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学廉 > 正文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丨张卓元:士谋良策为其国

文章时间:2024/09/24 11:44:37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他扎根市场经济理论研究70余年

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的“常青树”

在价格改革、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等方面

提出许多颇具建设性意义的主张

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突出理论贡献

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

关心着年轻学者的成长

“为国家发展尽经济学家的天职”

这是他毕生身体力行的信念

就是“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张卓元

图片

张卓元肖像(2023年6月摄)。来源:新华社

70余年笔耕不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933年,张卓元出生于广东梅县

195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

让这个正在紧张备考的高三学生

读到了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

尽管对书中的基本原理一知半解

但让他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0年高考

17岁的张卓元以优异的成绩

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和中山大学经济学系同时录取

他果断地选择了后者

开启了与经济学长达70余年的不解之缘

张卓元笔耕不辍

先后出版著作近30部,发表论文500余篇

主持编写了《中国经济学60年(1949—2009)》

和《新中国经济学史纲》等重要文献

为中国经济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张卓元在报纸上发表的一篇文章

讲出了他心中的“学术观”——

“对于做学问来讲,最重要的应该是兴趣,其次才是天赋。仅有天赋,没有兴趣,对知识没有渴求和好奇,很难静下心来钻研。兴趣恰恰是‘坐下来’并且‘坐住’的关键。”

图片

视频截图。来源:新华社

探寻“价值规律”:“研究应与国家所需相结合”

谈到自己几十年来的治学心得

张卓元认为,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赶上了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大变革的好时代

大学毕业后

张卓元进入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

随后参加了由时任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冶方主持的《社会主义经济论》的编写整理工作

开始了对“价值规律”的不懈探求

1962年

张卓元发表了《对“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的初步探讨》一文

对商品社会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能够实现的前提进行了探讨

在学界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图片

2021年5月20日,张卓元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孙冶方报告厅作学术报告。来源:新华社

70余年研究生涯

张卓元始终把自己的研究和国家发展所需紧密结合起来

将理论的创新扎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

参加了诸多中央文件的起草和决策咨询工作

对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研究改革开放问题,是中国经济学家的天职,也是我们施展才能、报效祖国的绝好机会。”

2013年,在荣获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时

张卓元在致辞中这样说道:“这个时代为经济学家的研究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和极为丰富的素材,也为经济学家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最广阔的舞台。”

图片

2019年5月17日,张卓元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建所90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经济研究·高层论坛2019”上致辞。来源:新华社

一步一个脚印:“向调查研究求智慧”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对此,张卓元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与坚持

“1961年和1962年,我两次跟随国家有关部门到浙江开展调研,一次是到杭嘉湖地区调查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农产品成本问题,一次是到杭州调查农产品成本和价格问题。”

张卓元回忆,这两次调查

使他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有了初步的了解

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调查回来后,张卓元的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经济研究》和《光明日报》上,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

张卓元说

“没有两次浙江之行的所见所闻,是写不出这两篇文章的”

实践出真知

研究如此,为师亦如此

对于自己的学生,张卓元也要求他们不能只是囿于书本或是在网上查资料,吸收别人的“间接经验”

而是要多开展实地调查、多了解真实情况

如今,张卓元已91岁高龄

他仍旧对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保持着高度的关注

特别是关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部署

“高山高而不险,流水急而不湍”——

这是“稳健改革派”张卓元的学术生涯

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图片

视频截图。来源:新华社

上一条: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丨张晋藩:让中国法制史的参天大树根深叶茂

下一条: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 许振超:精益求精做好本职工作,成为无愧于时代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