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农历二月廿三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时万物复苏,阳光明媚,一派绿油油的景象,正是人们结伴踏青的好时候。清明节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祭祀日,在这一天,人们对已经去世的人进行祭拜,后成为祭祖、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的由来
传说晋文公重耳在逃亡中,一天饿昏了,他的随从介子推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烤着给晋文公重耳吃。晋文公重耳执政后,重赏那些有功之臣,却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说也应赏介子推。晋文公重耳带着大臣去赏介子推,谁知介子推已经带着老母亲躲在绵山上,有人提出烧山,介子推那么孝顺,一定会带着母亲出来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后熄灭,晋文公重耳和随从上山去看,只看老母亲和介子推在一棵大柳树上烧死了。晋文公重耳非常伤心,下令从此以后不动烟火,只吃冷食。所以这一天叫寒食节,又叫清明节。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
01.踏青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02
植树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植树是古人扩大自然的生机,古代有“插柳留春”的习俗。
03
放风筝
清明节放风筝的寓意是:“放晦气”、除病消灾。在古时人们在清明节这一日,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疾病,然后放上天去,飞高时,剪断线,任凭风筝飘走,也是寓意着除病消灾的意思。
04
扫墓祭祖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饮食养生
清明时节是野菜,茶的旺季,在这个时节的饮食养生,除了要在正统的食物上多加注意之外,也可选择适合养生的野菜尝尝鲜。对于爱喝茶的人士来说,这是一个幸福的时节,但要注意的是要选择对身体健康的新茶来喝。
养生时令食物推荐
养生时令食物推荐:鲈鱼、银耳、荠菜、莴笋、鸡蛋、苹果。
鲈鱼:滋阴养血、补益中气、开胃、利尿。
银耳:润肺化痰、养阴生津。
荠菜:清肝明目、凉血止血、健脾利水。
莴笋:健脾消积、利尿通乳、宽肠通便。
鸡蛋:滋阴养血、祛热、安胎、安神。
苹果:生津止渴、清热除烦、润肺止咳。
清明,养生起居
清明,起居 清明时节,爱睡懒觉的人一定要改掉睡懒觉的习惯,早点起床锻炼身体。有空时,不妨走出家门,到野外踏青。但要注意的是在你贪图这个时节的阳光时,也不要让阳光伤害你。
清明是人之阳气生发的难得时段,为了能使阳气更好地生发,人们应有意识地调整作息,早点起。曾有一种说法,认为5时为一日的“惊蛰”,“惊蛰”时不起床,就会导致6时清浊不分,7时不清不明。中医里,7时至9时是辰时,属胃经最旺,如不早起会导致阳气欲发而不能发,化为内火上扰心肺及脑,可引起心躁、喉干、头昏、目浊等不适。当然,也不是说从此时起必须5点就起床,但尽量把自己的作息时间向前调,积极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却是必要的,踏青问柳、登高赏花、跑步做操等,不仅能舒筋活络、畅通气血,还能畅达心胸、怡情养性、增强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