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电性是重大科技前沿
有望为生产生活带来颠覆性变革
在人类开展超导研究的百余年中
出现过两次高温超导重大突破
这两次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贤
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60年科研生涯中
赵忠贤带领团队锐意进取、攻坚克难
取得一系列世界级研究成果
使我国高温超导研究跻身国际前列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
赵忠贤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赵忠贤。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勇于挑战 带领团队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
1941年1月,赵忠贤出生于辽宁新民
195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64年,赵忠贤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工作期间,他曾被派往剑桥大学进修
接触了世界超导研究的最前沿
1975年回国后
赵忠贤确定了自己的科研方向
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
当时,国际学术界普遍认可“麦克米兰极限”即超导临界温度最高不大可能超过40K(约零下233摄氏度)
但赵忠贤经过调研、交流和缜密思考
赞同国际上关于“这一理论可以突破”的观点
在10年积累的基础上
1986年底,在瑞士科学家发表论文指出
可能存在35K(约零下238摄氏度)超导体后
赵忠贤团队和国际上少数几个小组几乎同时
在镧-钡-铜-氧体系中
获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
传统理论的崩塌
让“北京的赵”在国际超导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20世纪90年代初,赵忠贤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实验室工作(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供图)
那时国内实验条件落后
与国外差距巨大
但这阻挡不了赵忠贤和同事们的科研热情
缺少实验设备
他们就自己动手现造
为了赶实验进度
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
困得不行了就在椅子上打个盹
醒来继续工作
1987年2月,赵忠贤团队再次取得突破
他们独立发现了临界温度93K的液氮温区超导体
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
即钇-钡-铜-氧
从此,科学家可以用相对便宜且好用的液氮
取代昂贵的液氦来构建低温环境
更利于超导的应用
液氮温区超导体的发现引发学术界轰动
1987年赵忠贤受邀赴美国参加物理学术会议
是5位特邀报告人之一

赵忠贤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演示磁悬浮现象。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厚积薄发创造铁基高温超导体临界温度世界纪录
发现液氮温区超导体后
荣誉和奖励接踵而至
赵忠贤淡然地说
“荣誉归于国家,成绩属于集体,我个人只是其中的一分子。”
科研路上,他没有止步
依旧一门心思扑在实验室里
2008年,日本科学家发现在镧-氧-铁-砷体系中存在26K的超导
赵忠贤敏锐意识到
这一类铁砷化合物很可能是新的高温超导体
赵忠贤和团队立刻行动起来
他们厚积薄发
又在铁基超导的突破中作出贡献

赵忠贤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55K以上铁基超导体试验的示意图前。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他们制备了50K以上的系列铁基超导体
并创造了铁基高温超导体临界温度纪录
在这期间,67岁的赵忠贤3次带领年轻人几乎通宵工作
完成了初期最关键的3篇论文
其中1篇比国外同行只早1天发表
他们和中国其他几个研究组的重要发现
为确认铁基超导体为第二个高温超导家族提供了重要依据
美国《科学》杂志曾经3次报道这方面的成果
认为“新超导体的发现把中国科学家推向国际前沿”

赵忠贤。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薪火相传期待中国人发现更适于应用的高温超导体
“有优秀的青年,就有光辉的未来。”
赵忠贤非常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
他的团队有很多年轻人
他们在高温超导的攻关实践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赵忠贤总为年轻人营造宽松、不拘束的环境
让大家在谈笑间丰富知识
通宵工作时,他出钱给大家买吃的
有学生研究方向偏离了超导“主业”
他也支持学生按兴趣大胆研究

赵忠贤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团队成员。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当进入低谷时,一些研究者纷纷“转向”
有些研究团队甚至解散了
但赵忠贤认定
高温超导研究有潜力
未来必将有重大突破
他告诫年轻人
“做事情要集中一点,精力不要太分散,不要选太多,这个也干那个也干。”
“要选一个坚持十年,扎下根去,才能枝繁叶茂。”

赵忠贤在中国科学院讲课。图片来源:共产党员网
在赵忠贤的培养和支持下
一大批年轻人成长起来并做出了优异成绩
有的成为了学术带头人
保持着创新激情的他总是对年轻人寄予厚望
常常会为他们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而兴奋不已
时至今日
年逾八旬的赵忠贤依然没有停下脚步
他经常去实验室
了解最新研究进展
给予指导和建议
赵忠贤说
“期望有一天,由中国人发现更适于应用的超导体,甚至室温超导体,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